当前位置: 首页 > > 智慧公园

鸟类监测背景

鸟类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生态平衡及环境保护能够起到“指示剂”的作用,一个区域内繁殖生活的鸟类数量和种类越多,说明这个区域生态环境越好,鸟类监测既可以提供鸟类的迁徙变化分析,又是评估生态保护成效的重要指标,因此鸟类监测是生物多样性监测的重要指示类群。本方案主要是以国家湿地公园为主要对象,制订如下的解决方案。

为促进湿地公园健康发展,国家林业局 2005 年下发了《关于做好湿地公园发展建设工作的通知》(林护发〔2005〕118 号),提出“湿地公园是以具有显著或特殊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湿地景观为主体,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以充分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效益、开展湿地合理利用为宗旨, 可供公众游览、休闲或进行科学、文化和教育活动的特定湿地区域”。后又出台了《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LY/T 1755-2008)、

《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LY/T 1754-2008)和《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林湿综字〔2010〕7 号)等文件,为保障我国湿地公园健康有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现状及需求

缺少智能化监测的手段

仅靠人主动进行观测,手段比较落后,且得到的数据不及时、不准确、不全面,特别是近濒危和新生物种有可能因为出现的次数少、频率低,无法被有效抓拍到。

缺失有效监测保护的方法

无法做到全天候24小时监测,鸟类生活环境得不到有效监测保护,捕捉/偷猎行为得不到有效取证和制止防控。

缺乏生态环境评估的办法

针对鸟类生活环境的监测,多数保护地还没有相应的设备对生存环境(水、土、气)等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缺乏高科技监测方法

还没有一套针对鸟类的监测系统,仅仅是靠人工主动进行观测,手段比较落后,且得到的数据不及时、不准确、不全面,特别是近危和濒危物种有可能因为出现的次数少、数量稀少,无法被观测到。

缺乏多媒体及先进的信息化宣传

在科普宣教方面,缺乏比较系统全面的信息化宣教手段,广大市民仅通过公园内简单的展报介绍来了解湿地公园内的鸟类动物,远达不到民众需求。



2.鸟类监测的历史阶段

人工数据统计阶段:

人们对鸟类观测比较传统,以人力和肉眼观测为主,通常会组织一批经过专业培训人员(如鸟类特征、习性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在候鸟回迁的季节,在鸟类种群集中分布区,采取“长期蹲点、隐蔽观察、定期查巢” 等方式监测和计数;

这种方式不仅人力物力消耗量巨大,而且获取到的信息量少、连续性差;同时对鸟类的生境活动也造成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

人工&先进设备监测阶段:

人眼的视线是有限的,随着先进设备的普及,鸟类观测中长焦镜头相机、高倍望远镜成为了标配,尤其长焦镜头特有的空间压缩感和主体特写能力为工作人员远距离、大范围静态观测提供帮助,工作人员还可以通过蹲点拍照和录像,对鸟类数量和类型进行反复校对确认,提高了监测的部分准确性,这种方式对鸟类的打扰较少,但人工投入巨大,且对拍摄人员的专业成都要求更高,仍然缺乏对鸟类监测的连续性、准确性、完整性。

AI智能监测阶段(现阶段):

智能监测识别时代,对鸟类分布、种群数量、迁徙情况、生境环境的时空动态分析和鸟类大数据管理。


False
False
False